不是上市櫃公司,卻主動提出永續專書;不去重劃區購地插旗,選擇土地整合難度高的舊城區;不搭建樣品屋、臨時性的接待中心,但堅持突破工法障礙,打造垂直綠化的綠建築12歲的磐鈺營建機構,為何要如此與眾不同?
經歷超過百年歷史洗禮、為台中城市發展奠基的舊城區,雖然街窄、屋老、情懷古,但保有悠閒的生活品質、便利的生活機能。不過,城市總是要新陳代謝、創新再生,磐鈺營建機構選擇在傳統舊城區,構築與現代、自然兼容的居住環境,一直是他們的初心。
「我們秉持著『在城市中創造自然,在每一塊土地構築更好的環境』,迎合自住客群的剛性需求,只在生活機能完備的舊城區開發,而非首選重劃區。」磐鈺營建機構總經理 張立杰談及公司專攻舊城區的考量,期許透過每一件開發案,為案子周邊的舊城區環境帶來提升,讓景觀能夠煥然一新。
例如,磐鈺為台中南屯區公益路、大墩路口的「雲華」一案,邀請擅長綠建築設計的新加坡WOHA建築師事務所操刀規劃,打造建築立面種滿植物且綠覆率高達260%的高空森林住宅,並且克服工法、工程技術的挑戰,為台中市樹立「建築垂直綠化」的典範與里程碑,同時也間接驅動台中市政府研擬、推出綠色宜居建築法案。
以居住者為本 用減法、低廢實現永續
其實,舊城區不僅土地供給稀有,危老建築的土地整合與重建,難度也相當高,讓許多建商裹足不前。然而,這些挑戰並未擊退磐鈺,反而更有決心,迎難而上,對於得來不易的土地,審慎以待。
包括在建案工地管理上,特別重視敦親睦鄰,維持工地安全、衛生管理、闢設工程人員停車與用餐場所等,避免產生擾鄰的問題;在建築空間、房型上,磐鈺則是觀察到現代家庭同住一個屋簷下,卻科技冷漠而鮮少交流,因此從家人一整天相聚最近的距離出發,設定餐桌作為生活中樞,讓住戶一入門後,就直接進入餐廳,並加大展現空間的通透與寬廣,突破市場習慣的空間尺度,以「家是乘載生活的容器」為設計出發,創造主動與家人在餐桌上增加更多相聚的可能性。
磐鈺作品的規劃與設計核心,都強調「居住者為本」、「與自然共生」,創造出「剛好的哲學、舒適的美學」,務實地讓住戶感受家庭、宜居等重要價值。
張立杰指出,過去大家都習慣過度裝修,卻不見得適合居住;但是,現在是極簡、永續當道。磐鈺要營造的住宅與社區,不會是富麗堂皇、氣勢恢宏的豪宅,而是有溫度、能交流親情的家。所以,他除了倡議居家裝修採用永續的減法觀念外,更宣示落實低廢,不搭建樣品屋、臨時性的接待中心。
由此可見立足中台灣、成立12年的磐鈺,在經營品牌、設計作品等作為上,願意當起先行者,理念不僅極有態度,也懂得打開格局!
又如近年來「環境(E)、社會(S)、公司治理(G)」的ESG,成為企業競相投入的重點,磐鈺雖然不是受金管會監督的上市櫃公司,卻為ESG展開自我盤點及檢視,於2023年發布比照永續報告書規格的《磐鈺・可持續的力量》專書,藉由梳理ESG,推動公司在保護自然環境、落實社會責任、提高治理效率等領域,找到與整個社會共好的新成長機會。
平台催生多元發展 奔向美好生活
這般前瞻的眼界,不是與生俱來的!身為磐鈺的掌舵者,張立杰魄力大、判斷快、創新強的領導風格,以及過往在設計、營造、物業長期累積的工作經驗,才是養成他審時度勢、務實決策、開展視野的能力。
平日穿著T恤、牛仔褲、球鞋,背上後背包,就踏入公司辦公、到工地視察的張立杰笑著說,自己既是負責公司營運的總經理,也是對股東會負責的董事長,由我帶領公司主管,採組織扁平化的靈活管理,盼望同事們來到公司工作的目的,不單純地只是得到一份薪水,還能夠有所收穫及成長。」
因此,張立杰為磐鈺選擇了一條多元發展的路,「我們從做建設工程出發,然後有自己的營造團隊,蓋完『雲華』後,開始有能量對外接營造案,再延伸至室內設計。」他說,磐鈺緊接著成立磐鈺生活美學文化藝術基金會,參與慈善活動、舉辦講座及藝術展,回饋社會,甚至進一步展開跨域步伐,接觸「地方創生」的新顯學,接手花蓮玉里50年的老旅社,與「無印良品空間改造團隊」攜手合作,經營「山鄰山林青年文旅」,到了今年,也準備投入餐飲業。
在張立杰的想法中,他將磐鈺視為鼓勵內部創業、實現夢想的平台,「我們有很多年輕的同事,只要他們能夠提出想法,公司都願意提供夥伴一個舞台。」在磐鈺,一位園藝工程師因為家裡種植咖啡、也對咖啡有興趣,我們在磐鈺即將完工的建案「昕昕裏山」,將自營咖啡廳。「我秉持著『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』的理念,鼓勵夥伴追求夢想,讓興趣也能成為工作。」
用「不斷成長的有機體」來形容磐鈺,再恰當不過了!他們一面本著初心,建造人們最適合居住的環境,另方面也為夥伴敞開發展職涯的舞台,這一切為著美好生活的終極目標而努力,在張立杰平靜的眼神裡,隱約透出了光彩。